• 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期刊网-提供便捷的论文发表服务! 请登录或 注册| 刊社加盟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期刊网
  • 首页
  • 新闻
  • 文献
  • 期刊
  • 教育
  • 范文
  • 因子
  • 百科
  • 发表

现当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 语言研究论文 影视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期刊知识
论文发表 期刊辨别 影响因子

您所在的位置:杂志界 > 免费论文 > 文学论文 > 影视文学论文 > 杂志界

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论《巴黎圣母院》不同版本的改编策略

收录:2013-07-22 作者:葛春颖 张媛媛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阅读: 次

摘要: 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应是对其文化的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国际和民族的不同改编策略和市场效益、观众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使电影改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法、美两国对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的电影改编为例,剖析其改编过程中的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

分享到:

 

  L•西格尔认为:“改编是影视业的命根子”,“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有百分之八十五是改编的”,“在任何一年里,最受注意的电影都是改编的”。

  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应是对其文化的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国际和民族的不同改编策略和市场效益、观众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使电影改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普遍都会认为根据经典名著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途径,而实际上其难度系数极高。任何名著都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伴随着当时时代的记忆,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价值。可以说,经典改编不仅仅是对于名著本身的改造,更是对于当时人们关于经典名著的想象和回忆。

  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卓越的写作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法国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原貌,文学作品本身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和震撼的视觉效果,被多国导演看中,并不断的把它改编到荧屏上。本文着重对1956年的法国版和1996年的美国迪士尼版作对比分析,阐述不同国家的文学改编电影的不同策略。

  1956年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彩色版的《巴黎圣母院》,导演是让•德兰诺瓦,主要演员为安托尼•奎恩、吉娜•罗洛碧吉达,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映以来,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电影改编的经典之一。这部影片遵循了雨果倡导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对照的创作原则,“让观众从美的极至与丑的极至的强烈对比中,贫民百姓的愚昧无知与反动宗教势力的邪恶虚伪构成的社会悲剧中,完成弘扬真善美、揭露和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

  与欧洲人偏于保守的性格习惯一样,法国电影改编把是否忠实原著作为衡量改编成败的重要依据。比如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历来主张神圣不可侵犯,甚至连台词都不能变换。所以1956年版的《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都基本遵照小说的原文,具有轻盈舞姿的热情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把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罗德•孚罗洛深深的吸引住,当孚罗洛求爱遭到拒绝后,便由爱生恨,杀人还嫁祸给爱斯梅拉达,最后是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其救出,却最终被国王的军队射杀而死,影片选择保留原著的悲剧结局,引发人们的深思。

  电影继承了原著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片中大量使用视听手段,来突出人物性格。比如丑陋残疾的卡西莫多内心却纯洁善良,而仪表堂堂的孚洛罗却阴险残忍,这样的双重对比,更显讽刺。作者想要告诉观众,不要被事物的表面蒙蔽了双眼,最真的东西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还用灯光的布景来进行对照,在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出现的场景,多用暖色调的灯光,而孚洛罗出现的场景,大多选用冷色调的暗光,通过场景布光的对照,使观众在视觉上收到了扬善抑恶的美学效果,彰显出导演对于剧中人物的褒贬。

  电影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独具匠心的细节。如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原著中多数是通过别人的赞美来侧面表达,而电影则利用自己直观性的特点,让卡西莫多亲口说出了女郎的美丽。他多次含糊不清的喊着“美!”直接加强了电影真善美的主题。影片在增加细节,表现主题的同时,也适当的进行了一些删减,如疯女人拼命就女儿的情节,都省去了,这些旁枝末节的东西删除掉后,更能完整的突出主题。

  好莱坞电影大多都是类型电影,其解决方式多数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因此代表着典型好莱坞叙述模式的迪斯尼动画一直以来都延续着这种创作思路,公主与王子的大团圆模式是经久不衰的。

  1996年美国版的《钟楼怪人》,就充分体现了好莱坞制作人的一贯改编理念:唯美爱情和大团圆的结局,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给观众以皆大欢喜的慰藉,票房永远是第一目标。动画片版《钟楼怪人》分为两部。改编后极大的简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卡西莫多成为主要人物,孚比斯队长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只有孚罗洛继续充当坏人,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原著中的很多精神内核都被有意无意的舍弃了,所以,当迪斯尼选择了《巴黎圣母院》时,《巴黎圣母院》就注定不再是雨果的那个《巴黎圣母院》,而雨果所要表现的美丑对照冲突在迪斯尼创作者的笔下也变成了迎合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大团圆结局。

  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从来没有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复杂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这并不是以造梦和娱乐为目的的类型电影的目标。所以好莱坞模式中的人物,性格是明确的,善恶是分明的,情节是简单的,这样的改编最终使原著的主题也有了变化。第一部中没有了原著中恢弘的气势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也没有了最主要的美丑对照原则,只是简化成了才子佳人勇斗坏人的一贯模式上,让观众去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爱情会降落在每一个善良人的身上。原著中厚重的悲剧变成了轻松的戏剧,在插科打诨中呈现一些搞笑的片段。不由的让人有一股经典被践踏的愤怒之火。这两部影片的改编实践证明:“如果改编者的主观性的发挥是以牺牲原著丰富的内涵为代价的,那么,适度地收敛改编者的主观臆造,尽量贴近原著就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在吮吸着其它所有艺术形式的乳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电影与文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电影离不开文学,二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互利互惠的,电影传承文化,普及经典,弥合时间的断裂感,而文学不仅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题材资源,也以其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影片创收。

  参考文献:

  [1] [美]L•西格尔.影视艺术改编教程[J].苏汶译.世界文学,1996,(1). (P199)

  [2] 侯丽红.三个卡席莫多与一个雨果[A].赵化勇.译制片探讨与研究[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15—218.

  [3]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25.

  [4] 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

收藏收藏收藏收藏收藏收藏收藏收藏收藏

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阅读

  •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
  • 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论《巴黎圣母院》不同

征稿信息

  • 《文学界》杂志约稿
  • 《北方文学》杂志约稿
  • 《新财经》杂志约稿
  • 《财经界》杂志约稿
  • 《吉林教育》杂志约稿
  • 《教书育人》杂志约稿
  • 《文学教育》杂志约稿
  • 《芒种》杂志约稿
  • 《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约稿
  • 《吉林农业》杂志约稿
  • 《教育界》杂志约稿
  • 《当代畜牧》杂志约稿

热点论文

  • 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论《巴黎圣母院》不同版本的改编策略
  •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

猜你喜欢

  • 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论《巴黎圣母院》不同版本的改编策略
  •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

最新收录

  •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特征
  • 思想内涵的传承或遗失——论《巴黎圣母院》不同版本的改编策略


客户服务

  • 投稿邮箱:中国期刊网
  • 客服Q Q:80259480
  • 8:30-12:00,14:00-18:00(工作日)
  • 8:30-11:30,13:00-16:30(节假日)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服务体系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 刊社加盟
  • 广告服务
  • 招商合作

写作指导

  • 在线征稿
  • 论文代写
  • 论文发表

使用帮助

  • 发表流程
  • 支付方式
  • 帮助咨询
新闻中心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投诉建议 | 征稿信息 Copyright 2006-2013 www.zazhij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